本集重點整理:

依柔老師從古典音樂出身,主修鋼琴、副脩大提琴、加修聲樂,她認為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是自己的樂器,只要了解身體構造,就可以發出好的聲音。

她強調古典音樂中懷揣摩作曲家心境、換位思考、表達情感的技巧,能夠應用於人際溝通,指出說話的音量大小、咬字節奏與節奏快慢都像音樂所體現的那樣。

藍太太分享,內容文字只佔他人認知與影響力的13%,而87%來自於非語言的部分,包含聲調、姿勢、口氣、語音及眼神。

依柔老師闡釋,單調、平淡、同步一致的聲音容易催眠聽眾,缺乏高低音量與停頓使內容千篇一律,難以抓住焦點。

聲音的限制影響觀感,就像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音色,重點放在自我認知,即使音量減弱的抑制,增加其迷人的音色;她認為即使聲音有先天(如藍太太曾開過兩個吉他),也代表不能擁有好的聲音。

依柔老師從高中朗讀比賽的經驗領悟到,她將彈鋼琴的技巧——包括表情術語、強弱變化、情感映射等——應用到朗讀古文,第一次參賽就獲得台中市第一名,這讓她明白所學技巧可以橫向移動到不同的領域,這就是一項創新。

朗讀的過程也讓她學會了真正的換位思考和解讀,這對人際溝通至關重要,能夠放下自我,理解他人的故事。

聲音其實藏著許多說不出口的秘密,因為聲音很難用論證來修飾,可以從尾音聽出自信與否或委屈感。

依柔老師的表達教育系統核心依靠「自我檢釋」,就像她以前練琴錄音一樣,透過錄音並回放聲音,檢視自己的用字、邏輯、內在感受、咬字發音和說話速度,從而聽到自己聲音中的「秘密」。

藍太太崇拜依柔老師的母親給予孩子們空閒的自由,並提到藝術教育追求多元性非標準答案,讓學藝術的人有更寬廣的道路。